0255、在碳纤维上吃亏的华夏-《烽火博物馆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对比这一组冷冰冰的数字,所有的华夏人都会感到无形的压力。

    这就好比一柄杀人的钢刀,刀柄却握在别人的手里。

    只要轻举妄动,它就会狠狠的劈下来。

    其实,国产的碳纤维起步并不算晚。

    1959年,倭国发明了用聚丙烯腈为原丝加张力牵伸制造碳纤维的方法时,华夏就已经注意到它的存在。

    并于60年代初,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。

    但是,外国的技术封锁,加上国内的资源紧张,进展十分有限。

    1975年,在张爱萍将军的部署下,华夏花了大力气,终于解决了碳纤维的有无问题。

    但是,这批产品是存在问题的,性能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不说,成本也大大高于对方。

    在其后几年,国家相继投入2600多万元,进行碳纤维的开发和生产。

    程远志购买的材料厂,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。

    但是,生产的产品在质量、成本上,根本无法与倭国产品相提并论。

    这时,华夏开始“改革开放。”

    一时间,各种“洋技术”晃花了所有人的眼睛。

    那些生产单位将原有的技术摒弃后,把希望寄托在引进外国技术上。

    然而,他们很快就碰了钉子。

    因为巴统条约的限制,西方国家都不愿意出口技术设备。

    甚至于购买一些外围的部件,也会遭遇壁垒。

    花旗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

    就在四处碰壁的时候,英国RK公司站出来,声称可以提供相关的技术。

    欣喜若狂的华夏厂家,立刻进行了谈判。

    但令他们想不到是,RK公司的技术只是略高于华夏,落后欧、花、倭国。

    1986年,在花费900万美元以后,两套设备被运入华夏。

    但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,这些设备竟然无法运转。

    为此,华夏的科技人员们绞尽脑汁。

    但到了7年之后,设备还是无法使用。

    不得已之下,两套设备只能被拆除,当成废铁处理。

    技术引进的失败,不仅耗费了大量的经费,而更让人痛惜的是时间的损失。

   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差距被拉到了极大。

    赵明也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,他立刻苦着脸说道:

    “馆长,那些机器都卡在倭人的手里,向他们购买不大现实啊!就算小鬼子们答应,价格也很难被接受。”

    林超冷冷说道:

    “我来了,一切都将不一样。赵绅,把图纸画出来。就是砸锅卖铁,我也要置办妥帖。”

    


    第(3/3)页